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18-12-10 00:00
来源:本站
大善鞋匠王建荣
他有一双大而粗糙的手,皮肤绽裂,手指关节突起变形。这双手修鞋已经修了35 年。长年累月用刀具,这双手留下了修鞋匠所特有的“职业病”;
他有一双因残疾而无法行走的腿,每逢刮风下雨,双腿总是钻心的痛;
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,一针一线,锤声叮叮,那台手摇的缝纫机,摇白了鬓发,摇弯了腰脊。1 元,2 元……他的每笔收入里,连 10元都很少。可他常年做慈善,将钱捐给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。
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大善鞋匠的王建荣。
他的人生梦很朴实
今年72岁的王建荣老人在淮安区镇淮楼东路上摆个修鞋摊。他出生于上海,3 岁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。1962 年,17 岁的他随父母下放到淮安区淮城镇闸北村,过着贫困的生活。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,他自学修鞋手艺,这一修就是40 多年。
修鞋辛苦赚钱少,王建荣就一块钱、两块钱地攒。他用坏了7 台补鞋机,现在的补鞋机已经“服役”12 个年头。从那一双变形的手和磨得发亮的板凳,可以看出他的生存之路很艰辛,但他说,“我靠自己的双手挣钱,不但买了房,还组建了家庭,我的人生梦都实现了,所以 很知足。我也很感谢政府,为我们残疾人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,让 我们过上了好日子。”
他为人很诚信
在王建荣老人的轮椅车上,挂着一块“信得过个体户”牌匾。这块牌匾是 1988 年淮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给他的,至今已有 29 年。这块牌匾,见证了他为人诚信的道德品质。
王建荣老人每天修鞋近百双,许多顾客对他十分信任,把鞋子往摊位一放,就去办别的事情;而他总是按时将鞋修好,从不耽误顾客 的时间,有时为了等顾客取鞋,直到天黑才摇着轮椅回家。而且顾客 修鞋从不事先问价格,因为他这里的价格一直很公道。有时顾客没 有零钱,他也不计较。
好多人都喜欢到王建荣这里来修鞋,而且一修就是好多年。82 岁的刘凤珍老人就是这样的老顾客,她从和平小区的家步行到王建 荣的修鞋摊要走30 分钟,可只要是鞋子坏了,肯定要找王建荣。刘凤珍说,10 多年前修补一双鞋,王建荣收两块钱,现在他还是收两块钱;别人修的鞋子不到两个月就出问题,王建荣修的鞋子可以顶上两 年。为什么不涨价?记者问。王建荣抬起头,停下手上的活儿,透过老花镜眯着眼开玩笑地说:“没法涨啊,我没有接到相关部门的正式通知。”
鞋匠王建荣
他帮助别人很低调
王建荣老人还有一颗感恩的心,经常帮助别人。他经常说:“我是吃过苦的人,见不得别人吃苦,知道这个滋味不好受。”2008 年,“5.12”汶川地震发生后,他主动向红十 字 会 捐 款 4000 元 ;
2013 年 ,“4.20”雅 安地震,他又要捐款时,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劝说他:
“你挣钱不容易,捐点表达心意就行了。”但他仍执意捐了2000 元。
这是有记录的捐款。更多的是没有记录的, 给村里的特困户捐款捐物、资助贫困学子……您 还做过哪些好事?记者问。王建荣还是眯着眼笑:“这些小事怎么能记得那么清楚呢?”
在淮城镇闸北村,提起王建荣,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。村民岳喜忠说:“几十年来,王建荣助人为乐,不但为灾区捐款,每年春节还为村里的特困户捐款捐物、资助特困学生上学,做了好事从不宣扬。一名残疾人能自食其力已经很不容易,而他还能主动帮助别人,真让我们佩服。”
2017 年元月1 日上午,小好汉剧场内爱流涌动、暖意融融。这已是淮安区连续第十年在新年第一天举行“送温暖,献爱心”现场慈善捐助活动。市、区领导,机关干部,企业家,普通市民,各界人士纷纷走向捐款箱,慷慨解囊,一百、几千、几万、几十万、上百万……当王建 荣推着轮椅来到捐款箱前时,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。“我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,社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。”王建荣动情地说,“我收入虽然不高,但是帮助他人,快乐我自己,高兴我全家。一个人不要只想着向社会索取,做人要懂得感恩社会、回报社会,今后这条慈善路我会继续走下去。”王建荣质朴的话语,让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。
(朱天羽)